防雷术语500词解释
Posted:2009.12.23 Source:网络 Views:1710
下面介绍的术语是选录自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审之后经过修改的“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术语”国家标准,其中有些术语尚有争议,需进一步修改完善之后,才能成为审定稿,公布实行。本书出版在即,姑且先放在附录供读者参考,待审定稿公布后,读者自行修改即可。1、基本名词术语
(1)保护
阻止过强的干扰电能量传播进入所设计的接口的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2)暴露
产品处于确定的自然或模拟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之下的状态。自然暴露是指产品经受正常工作条件的作用。加速暴露则是指产品经受更严酷的条件的作用。
(3)冲击
一种无明显振荡的单极性的电压或电流波,它迅速上升到最大值,然后通常缓慢下降到零,即使带有反极性振荡,其幅值也较小。定义冲击电流和冲击电压的参数是:极性、峰值、波前时间和波尾降至半峰值时间。
(4)低压电气和电子设备
输入直流电压小于1500V或交流电压均方根值小于1000V的电气和电子设备。
(5)电气设备
发电、变电、配电或用电的任何项目或产品,诸如电机、电器、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布线系统的设备和电气用具。
(6)电气装置
为实现一个或若干个特定目的的具有互相协调特性的电气设备组合。
(7)电位
指某点与被认为具有零电位的某等电位面(通常是远方地表面)间的电位差。注:比零电位面高的点称为正电位,比零电位低的点称为负电位。
(8)电涌电压
沿线路或电路传播的瞬态电压波,其特征是电压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
(9)故障
产品的特性处于不能执行所需功能的偶然事故状态(不包括预防性维护,其他计划安排的活动或因缺少外部资源等情况下不能工作)。故障经常是产品本身失效的结果,而不能存在于失效之前。
(10)过电流
超过额定电流的电流。
(11)过电压
①超过额定电压的电压;②峰值超过设备最高相对地电压峰值( )或最高相间电压峰值( Um)的任意随时间变化的相对地或相间电压。其中,Um为设备最高相电压有效值。
(12)计算机系统安全性
建立技术性的和管理性的防护设施,将其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经保护硬件、软件和数据,使之免于偶然的或恶意的修改、破坏和汇漏。
(13)接口
两个功能部件之间的共同界面。该界面是由各种功能特性、公共的物理互联特性、信号特性及其他适当特性规定的。
(14)局域网
一种位于有限地理区域用户宅院内的计算机网络。
(15)馈电线,馈线
功率传送系统中的传输线。
(16)电涌电流
加在电气设备上持续时间短暂的高于额定值的暂态电流。
(17)输入保护
模拟输入通道任何两个输入端之间或者任何输入端与地之间的过压保护。
(18)数据通信
数据从一处通过通信手段供给别处接受的传送。
(19)同时可触及部分
人能同时触及的导体或导电部分,或在某些场所中动物能同时触及的导体或导电部分。同时可触及部分可以是:①带电部分;②外露可导电部分;③外部可导电部分;④保护导体;⑤接地极。
(20)外部电源
与用电设备不装在同一结构内的电源。
(21)外部可导电部分
不是电气装置组成部分的可导电部分。
(22)外绝缘
空气间隙及电力设备固体绝缘的外露表面。它承受电压并受大气、污秽、潮湿、动物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23)外围设备
受某一台特定的计算机控制,并能与之进行通信的任一设备。
(24)网关
互联的具有不同网络体系的两个计算机网络的一种功能部件。
(25)网络
节点和互联分支的一种安排。
(26)汇漏电流
由于绝缘不良而在不应通电的路径中流过的电流。
(27)信号
用来表示数据的一种物理量的变化(形式)。
(28)信号传输系统
信号发送设备与信号接受设备之间的传输系统。
(29)信息
关于客体(如事实、事件、实物、过程或思想,包括概念)的指示,在一定的场合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30)信息技术设备
用于以下目的的设备:①接受来自外部源的数据(例如通过键盘或数据线输入);②对接受到的数据进行某些处理品(如计算、数据转换、记录、建档、分类、存储和传送);③提供数据输出(或送至另一设备或再现数据与图像)。
(31)信息系统
具有相关组织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金融资源)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提供并分配信息。
(32)信噪比
在特定条件下有用信号电平和电磁噪声电平的比值。
(33)抑制
通过采用滤波、连接、屏蔽、吸收、接地等技术减小或消除不期望出现的电磁骚扰。
(34)暂时过电压
在一定特定时段内,工作电压超过最大持续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最大值。
(35)噪声
影响信号并可能使信号携带的信息产生畸变的一种干扰。
(36)终端
系统或通信网络中的功能单元,可用来录入或取出数据。
2、与雷电有关的术语
(1)保护角
①(避雷线对导线的)保护角由通过避雷线所作下垂线和避雷线与被保护导线连线形成的夹角。选择保护角对导线提供一个保护区,使几乎所有雷直击于避雷线而不击于导线。②(避雷针的)保护角由通过避雷针顶部的垂线和另一由避雷针顶到大地与垂线成所选角度的直线相交形成,此角绕经避雷针顶部的垂线形成一锥形保护区,使物体位于锥形保护区中,选择此角度使雷击于避雷针而不击于位于所形成保护区内的物体。
(2)避雷针
一个柱子或基础结构,由它的顶到地有一垂直导体或它本身就是一到地的的导体,其目的是拦截雷击使之不落在其保护范围内的物体上。
(3)避雷线
悬于建筑物、变电站设备或线路的相导线之上,以使雷击该线而不击建筑物、变电站设备或相导线。
(4)长时间雷击
电流持续时间(从波头10%幅值起至波尾10%幅值止的时间)长于2ms且短于1s的雷击。
(5)单位能量
一次闪击时间内雷电流的平方对时间的积分。它代表雷电流在一个单位电阻中所产生的能量。
(6)地闪密度
在局部地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雷击地面的平均次数。
(7)电气几何模型
对一个设施采用适当的解析表达式将其尺寸与雷电流相关联,能预测雷是否会击在屏蔽系统、大地或被保护设施构件上的几何模型。
(8)短时雷击
脉冲电流的半峰值时间短于2ms的雷击。
(9)多雷区
平均雷暴日超过40但不超过90的地区。
(10)反击
雷击网络的某部分或正常处于地电位的电气装置导致的绝缘闪络。
(11)防雷区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那些区域。
(12)防雷装置的效率
不造成建筑物或设备损害的直接雷击次数与建筑物或设备遭到直接雷击次数之比。
(13)负保护角
当避雷线位于输电线路最外侧导线的外部或建筑物最外部的外侧时形成的保护角。
(14)故障频率
雷击引起的预期故障的年平均次数。
(15)滚球法
电气几何理论应用在防雷分析的简化技术。此技术涉及沿被保护物体表面滚动一规定半径的假想球,此球被避雷针、避雷线、围栏和其他接地的金属体支持上下滚动以供计算雷电保护范围用。一个设备若在球滚动所形成的保护曲面之下,它受到保护,触及球或穿入其表面的设备得不到保护。
(16)击距
当梯级先导的电位超过最大间隙的耐击穿性能时跃过的最大长度,此长度与第一次主放电的幅值有关。
(17)非直击雷
击在建筑物附近的大地、其他物体或与建筑物相连的引入设备的闪电。
(18)建筑物雷闪频度
每年直接和间接雷闪的期望次数。
(19)建筑物损坏的可接受频度
建筑物可承受的损坏期望频度的最大值。
(20)接闪器
直接接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21)可接受的雷击闪络频度
可以接受的导致设备或系统损坏的雷击闪络的年平均最大频度。
(22)雷暴
由积雨云产生的具有闪电和雷或伴有阵性降雨的天气现象。
(23)雷暴日
一天中可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则称为一雷暴日。
(24)雷暴小时
在一小时期间可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称为一雷暴小时。
(25)雷电保护区
雷电电磁环境已定义或控制的区域。
(26)雷电波侵入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或损坏设备。
(27)雷电冲击
由雷电放电引起的对电气或电子电路的瞬态电磁干扰。
(28)雷电电磁感应
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包括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29)雷电电磁脉冲
与雷电放电相联系的电磁辐射。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能够耦合到电气或电子系统中,从而产生破坏性的冲击电流或电压。
(30)雷电活动水平
指定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或雷暴小时数;①雷电活动日水平,称为雷暴日,它是每年的平均日数,在该日24小时内听到雷声;②雷电活动小时水平称为雷暴小时,它是每年平均小时数,在该小时的60分钟内听到雷声。
(31)雷电静电感应
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速中和,在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不就近泄入地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
(32)雷电流
流过雷击点的电流。
(33)雷电流的平均陡度
对应指定的时间间隔的超点和终点的雷电流的差值被指定的时间间隔除的数值。
(34)雷电流峰值
在一次闪络中雷电流的最大值。
(35)雷电流总电荷
雷电流在整个雷击闪络持续时间内的时间积分。
(36)雷电损害风险
由于雷击造成的某建筑物或设备可能出现的年平均损失。
(37)雷击
雷闪对地的放电。
(38)雷击点
雷击接触大地、建筑物或防雷装置的那一点。
(39)雷击风险评估
根据雷击大地导致人员、财产损害程度确定防护等级、类别的一种综合计算、分析方法。
(40)雷击过电压
因特定的雷电放电,在系统中一定位置上出现的瞬态过电压。
(41)雷闪
由雷云产生的先导以一次或多次主放电组成的整个雷闪放电。
(42)临界雷击电流幅值
击于相导线使导线电压升至可能发生闪络的最小雷电流幅值。
(43)内部引下线
引下线位于被防雷保护的建筑物的内部。例如一个钢筋水泥柱就可作为一个自然引下线。
(44)耐雷水平
同临界雷击电流幅值。
(45)少雷区
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的地区。
(46)绕击率
以回路或线路长度为基数每年雷电绕过地线或屏蔽线直接击于导线的事故数,它可以造成闪络也可以不造成闪络。
(47)绕击闪络率
以回路或输电线路长度为基数的绕击闪络数。
(48)闪络
通过物体(固体或液体)周围空气或流径物体绝缘表面的击穿放电现象。
(49)首次雷击
当下行先导头部与地面上行先导相遇开始的对地雷击。
(50)损坏频度
引起建筑物损坏的雷电年平均次数,可以分别指直接雷闪、间接雷闪或全部雷闪的损坏频度。
(51)梯级先导
静电荷由一雷云传播进入空气中的放电过程。与最终的雷击电流相比,梯级先导电流幅值小(100A量级)。梯级先导随机地以每级10m-80m的步长传播,速度约为光速的0.05%或150000m.s-1,直到梯级先导到达被击点击距范围内,梯级先导才定向指向被击点。
(52)向上闪击
开始于一地面物体向雷云发展的向上先导。一向上闪击至少有一次或多次短时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短时雷击并可能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
(53)向下闪击
开始于雷云向大地产生的向下先导。一向下闪击至少有一次短时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后续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
(54)允许故障频度
雷直击和非直击某设备而不要求增加保护措施情况下允许的预期年平均故障频度的最大值。
(55)正保护角
当避雷线位于输电线路最外侧导线或建筑物最外部的内侧形成的保护角。
(56)直接雷
直接击在大地、建筑物或防雷装置上的闪电。
(57)直接雷频度
建筑物每年遭受直接雷闪次数的期望。
(58)中雷区
平均雷暴日超过15但不超过40的地区。
(59)综合防雷技术
对一个需要进行雷电防护的建筑物的电子信息系统,从外部和内部对该建筑物采用直击雷防护技术、等电位联结技术、屏蔽技术、完善合理的综合布线技术、共用接地技术和安装各类SPD技术进行雷电防护的措施。
3.与电磁兼容有关的术语
(1)传导干扰
沿导体传播的不希望出现的电磁能量,通常定义为电压和/或电流水平。
(2)电磁发射
从源向外发出电磁能的现象
(3)电磁辐射
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
(4)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5)电磁干扰安全裕度
敏感度门限与出现在关键测试点或信号新上的干扰电平之比值。
(6)电磁环境
存在于一个给定场所的电磁现象的总和。
(7)电磁环境效应
电磁环境对电子或电气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工作性能的影响,包括所有电磁学科:①电磁兼容;②电磁干扰;③电磁易损性;④电磁脉冲;⑤电子系统抗干扰对策;⑥电磁辐射对军火及易挥发物的危害。
(8)电磁兼容性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9)电磁兼容裕度
装置、设备或系统的抗扰性限值与电磁兼容电平之间的差值。
(10)电磁屏蔽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11)电磁骚扰
任何可能引起的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
(12)电磁噪声
一种明显不传送信息的时变电磁现象,它有可能与有用信号叠加或组合。
(13)电感耦合
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间借助电路间互感而形成的耦合。注:电感耦合这一术语通常指互感所形成的耦合,而直接电感耦合这一术语指各电路共同的自感所形成的耦合。
(14)电容耦合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间借助电路间电容的耦合。
(15)电阻耦合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间借助电路间电阻的耦合。
(16)辐射干扰
通过空间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电磁干扰。
(17)干扰
由于一种或多种发射、辐射、感应或其组合所产生的无用能量对电子设备的接受产生的影响,其表现为性能下降、误动火信息丢失,严重时出现设备损坏,如不存在这种无用能量则此后果可以避免。
(18)干扰抑制
消弱或消除电磁干扰的措施。
(19)耦合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或系统间,可进行一电路(系统)到另一电路(系统)功率或信号转换的效应。
(20)系统间电磁兼容性
一个给定系统与其工作的电磁环境或其他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
(21)系统内电磁间兼容性
系统中的某些部分不因其他部分的电磁干扰而使自身功能明显下降,同时也不对其他部分造成电磁干扰的一种状况。
(22)误码率
在给定时间内,误码数与所传递码的总数之比。
(23)直接耦合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间借助电路共同的自感、电容、电阻或三者集合而成的耦合。
4.与接地有关的名词术语
(1)保护接地
把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出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导电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的接地。
(2)保护线,PE线
为防电击用来与下列任一部分作电气连接的导线:外露可导电部分、装置外可导电部分、总接地线或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接地极、电源接地点或人工中性点。
(3)保护中性线
具有中性线和保护线双重功能的接地线。
(4)冲击接地电阻
冲击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对地电压的峰值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峰值的比值。
(5)单点接地
单点接地指网络中只有一点被定义为接地点,其他需要接地的点都直接接在该点上。
(6)等电位联结
将设备、装置或系统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或外部可导电部分作点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7)等电位联结带
其电位用来作为共同参考点的一个导电带,需要接地的金属装置、导电物体、电路和通信线路以及其他物体可与之连接。
(8)地
①导电性的土壤,具有等电位,且任意点的点位可以看成零电位。②导电体(如土壤或钢船的外壳)作为电路的返回通道,或作为零电位参考点。③电路中相对于地具有零电位的位置或部分。④电路与地或其他起地的作用的导电体的有意的或偶然的连接。
(9)地电流
在大地或接地极中流过的电流。
(10)多点接地
每个子系统的“地”都直接接到距它最近的基准面上。通常基准面是指整个系统的粗铜线或铜带,他们与机柜和接地网相连,基准面也可以是设备的底板、构架等。注:这种接地方式的接地引线长度最短,接地线上可能出现的驻波现象可以大大减小。
(11)防雷接地
避雷针、避雷线及避雷器等雷电防护设备与接地装置的链接
(12)浮点接地
将整个网络完全与大地隔离,使电位漂浮。要求整个网络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在50MΩ以上,绝缘下降后会出现干扰。通常采用机壳接地,其余的电路浮地。
(13)工频接地电阻
工频电压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极与电位为零的远方接地极之间的欧姆律电阻。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
(14)接地电阻
接地极与电位为零的远方接地极之间的欧姆律电阻。注:所谓远方是指一段距离,在此距离下,两个接地板的互阻基本为零。
(15)接地(名词)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是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注:接地的目的是①使连接到地的导体具有等于或近似于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②引导入地电流流入和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
(16)接地(动词)
指将有关系统、电路或设备与地连接。
(17)接地平面,参考平面
一块导电平面,其电位在、用作公共参考电位。
(18)基础接地极
建筑物混凝土基础中的接地电极
(19)集中接地装置
为加强对雷电流的散流作用、降低对地电位而敷设的附加接地装置,一般敷设3~5根垂直接地板。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则敷设3~5根放射形水平接地极。
(20)共用接地系统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
(21)接地导体
指构成地的导体,该导体将设备、电气器件、布线系统或其他导体(通常指中性线)与接地极连接
(22)接地极
为达到与地连接的目的,一根或一组与土壤(大地)密切接触并提供与土壤(大地)之间的电器连接的导体。
(23)接地系统
在规定区域内由所有互相连接的多个接地连接组成的系统。注:包括埋在地中的接地底板、接地线、与接地极相连的电缆屏蔽层及与接地极相连的设备外壳或裸露金属部分、建筑物钢筋、构架在内的复杂系统。
(24)接地网
由埋在地中的互相连接的裸导体构成的一组接地极,用以为电器设备或金属结构提供共同的地。注:为降低接地电阻,接地网可连以辅助接地极。
(25)接地均压网
由于地面或地下、连接到地或接地网的一组裸导体,用以防范危险的接触电压。注:接地均压网的通常形状是适当地面的接地极和接地栅格。
(26)接地汇流导体
在建筑物、控制室、配电总接地端子板内设置的公共接地母线,可以辐射成环形或条形,所有接地线均由接地汇流导体引出。
(27)接地基准点
公用接地系统与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之间的唯一连接点。
(28)接地连接
用来构成地的连接,系由接地导体、接地极和围绕接地极的大地(土壤)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组成。
(29)接地极有效冲击长度
特定幅值及波形的雷电冲击电流在具有某电阻率的土壤中的接地极上流动,雷电流衰减到小雨某百分数(如1%)时所对应的长度。
(30)接地极互阻
指一个接地极的1A直流电流变量在另一接地极产生的电压变量,单位Ω。
(31)雷电保护接地
为雷电保护装置(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向大地泄放雷电流而设的接地。注:流过防雷基地装置的雷电流幅值很大,可以达到数百千安,单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数十微秒。
(32)远方大地
若接地极与大地表面远处点的距离的增加时测不到接地极与新的远处点间阻抗的变化,则该地表远处点为远方大地。
(33)信号地
电路中各信号的公共参考点,及电子设备、装置及系统工作时信号的参考点。
(34)土壤电阻率
表征土壤导电性能的参数,为单位体积土壤的阻抗。通常用的单位是Ω·m,它指的是一个土壤方体相对两面间测得的阻抗。
(35)主电极
放电电流所经过的电极。
(36)总结地端子
将保护导体,包括等电位连接导体和工作接地的导体(如果有的话)与接地装置连接的端子或接地排。
(37)总结地端子版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板。
(38)自然接地极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担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备等统称为自然基地及。
(39)引下线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40)接触电压
接地的金属结构与地面上相隔一定距离处一点间的电位差。此距离通常等于最大的水平伸臂距离,约为1m。
(41)跨步电压
地面一步距离的两点间的电位差,此距离取最大电位梯度方向上1m的长度。注:当工作人员站立在大地或某物之上,而又电流流过该大地或该物时,此电位差可能是危险的,在故障状态时尤其如此。
5.与屏蔽有关的名词术语
(1)屏蔽
一个外壳、屏障或其他物体(通常具有导电性),能够消弱一侧的电场、磁场对另一侧的装置或电路的作用。
(2)静电屏蔽
一个由金属箔、密孔金属网或导电涂层构成的防护罩,用以保护所包围的空间免受外界的静电影响。
(3)屏蔽外壳
①由导体构成,可以显著减少一侧的电场(或磁场)对另一侧仪器或电路的影响的遮蔽室或其他围绕物。②为测量特别设计的能够减小外部射频的遮蔽物。由此对试品的电磁发射的测量可以进行而不会受到外部非预期的电磁辐射源的干扰。③为将内外电磁环境分开而特意设计的网状或片状的遮蔽室。
(4)屏蔽盒
隔离、减弱电场、磁场或电磁场的一种封闭构件。
(5)屏蔽导体
沿电缆或电缆线路平行敷设一根独立导线或单芯电缆,构成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回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将抵消电缆中电流所产生的磁场。
(6)屏蔽板
隔离、减弱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影响的构件。
(7)屏蔽网
隔离、减弱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影响的网状构件。
(8)屏蔽系数
在有屏蔽体时被屏蔽空间内某点的场强与没有屏蔽时该点场强的比值。
(9)屏蔽效能
对屏蔽物排除或约束电磁波的能力的度量。对于给定的外部源,屏蔽效能是指测试时在某给定点放入屏蔽之前和之后的电场或磁场的强度之比。通常用分贝的形式以人射和透射的信号幅值之比(频域中)来表述。
6.与电涌保护有关的术语
(1)保安器
防止设备或人身受到高压或强电流危害的装置。
(2)保护电路
一保护为目的的一种辅助电路或部分控制电路。
(3)避雷器
通过分流冲击电流来限制出现在设备商的冲击电压,且能返回到初始性能的保护装置,该装置的功能具有可重复性。
(4)电涌保护器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电涌电流的装置,它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
(5)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
在无电泳时呈现高阻抗,当出现电压电涌是该期间突变成为低阻抗,通常采用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晶闸管(可控硅整流器)和三段双向可控硅元件作这类SPD的组件。有时这类SPD为“短路开关型”或“克罗巴型”SPD.
(6)保护系统和装置
用于放置在有过电流(由于负载引起)、故障电流和接地故障电流的情况下,危机人、畜和损坏设备的系统和装置。
(7)保护导体
低压系统中伟防触电用来与下列任一部分作电气连接的导线:①线路或设备金属外壳;②线路或设备以外的金属部件;③总结地线或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④接地极;⑤电源接地点或人工中性点。
(8)保护电容器
介于电源线与地之间,用以抑制电涌电压的电容器。
(9)单端口电涌保护器
与保护电路并联连接的电涌保护器,一个单端口电涌保护器可以有单独的输入输出端口,但它们之间并无专门的串联阻抗。
(10)双端口电涌保护器
具有独立的输入输出端口的电涌保护器。在这些端口之间插入一个专门的串联阻抗。
(11)限压型电涌保护器
这种电涌保护器在无电涌是呈现高阻抗,但随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减小。用这类非线性装置的常见器件有压敏电阻和钳位型电涌保护器。
(12)信号电涌保护器
用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控制信号等信息网络通讯通道的防雷装置。
(13)组合型电涌保护器
由电压开关型组件和限压型组件组合而成,可以显示为电压开关型或限压型或这两者都有的特性,这决定于所加电压的特性。
(14)多级电涌保护器
具有不至于一个限压元件的SPD,这些限压元件可以是被一系列元件在电气上分离开,也可以不是。这些限压元件可以是开关型的,也可以是限压型的。
(15)限压
SPD降低所有超过预定电压值的一种功能。
(16)限流电压
加在规定输出端之间,输出电流开始被限制时的电压值。
(17)不可恢复的限流
SPD的只能限流一次的功能。
(18)标称放电电流
8/20μs冲击电流波流过SPD的电流峰值。用于对SPD坐Ⅱ级分类实验,也用于对SPD做Ⅰ级和Ⅱ级分类实验的预实验。
(19)最大放电电流
通过SPD的电流峰值,该电流具有根据Ⅱ类工作状态实验的测试程序所规定的波形(8/20μs)及幅值。
(20)限流
至少包含一个非线性限流元件的SPD降低所有超过预定电流值的一种功能。
(21)残流
SPD按制造厂家的说明连接,不带负载,施加最大持续工作电压时流过保护接线端子的电流。
(22)续流当SPD通过放电电流脉冲后,随后而至的由电源系统提供的电流,与连续工作电流完全不同。(23)残压在放电电流通过时,在SPD端子间呈现的电压峰值。(24)限制电压在规定波形和幅值作用下,在SPD端子间测量到的电压最大值。(25)自复原限流SPD的限制电流并且在干扰电流消失后自动复原的行为。26)双端口SPD负载侧冲击耐受能力
双端口SPD输出耐受来自负载侧冲击的能力。
(27)冲击耐受能力
表征SPD容许通过规定的波形和峰值的冲击电流,并能耐受规定的次数的特性。
(28)交流耐受能力
表征SPD容许通过幅值的交流电流,并能耐受规定的次数的特性。
(29)持续工作电压
连续施加在SPD端子间不会引起SPD传输特性衰变的直流或交流(有效值)电压。
(30)电流复原时间
一个自复原限流器恢复到正常和静止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31)电流响应时间
在确定电流和确定温度下限流元件动所要求的时间。
(32)绝缘电阻
SPD指定的端子之间施加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时的电阻。
(33)电压保护水平
表征一个SPD限制其两端电压的特性参数。这个电压数值不小于电涌电压限制的最大实测值,是由生产商确定的。
(34)插入损耗
由于在传输系统中插入一个SPD所引起的损耗。它是在SPD插入前传递到SPD后面的系统部分的功率与SPD插入后传递到同一部分的功率之比。这个插入损耗通常用分贝表示。
(35)外部防雷装置
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于防护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36)盲点
高于最大持续运行电压,但可引起SPD不完全动作的工作点。
(37)劣化
SPD由于电涌或不利环境引起的原始性能参数的变坏。
(38);连续工作电流
SPD每一种防护方式在最大连续工作电压作用下分别流过的电流,相当于流过SPD防护器件的电流和流过SPD中与防护器件并联的所有内部电路的电流之和。
(39)可复原的限流
SPD的限制电流并且能够在动作后手动复原的功能。
(40)热崩溃
SPD持续的热损耗超过了外壳及连线的散热能力。导致内部元件温度逐步增加直至损坏,这样一种状态成为热崩溃。
(41)热稳定
在工作状态测试引起温度升高,在特定环境温度和最大连续工作电压作用下,SPD温度随着时间下降至稳定温度,则称SPD是热稳定的。(42)额定电流一个限流SPD在不引起限流元件动作特性产生变化的条件下所能持续流过的做大电流。(43)额定负载电流可以共给接到SPD输出负载的虽大连续额定均方根电流或直流电流。(44)防护模式SPD的防护器件可能按接在火线与火线、地线与地线、火线与中性线、中性线与地线或者以其组合等方式接入,这些接入方式被称为防护模式。(45)过压故障模式可分为三种模式。模式一,在这种情况中,SPD的限压部分已经断开,限压功能不再存在,但是线路认可运行;模式二,在这种情况下,SPD的限压部分已经被SPD内部额一个很小的阻抗短路,线路不可运行,但是设备仍被短路保护,但是设备仍被短路保护;模式三,在这种情况下,SPD的限压部分网络侧内部开路,线路不运行,但是设备仍然受到开路线的保护。(46)最大遮断电压可施加在SPD限流元件上,且不引起SPD传输性能降低的最大电压(直流或有效值)。注:这个电压可等于或高于SPD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取决于SPD内部限流元件的配置。(47)防雷装置用来防护雷电影响的完整系统,是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链接导体的总和。(48)接触保护机械接触的过流或过压保护。(49)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采用金属氧化物非线性电阻烧结而成的阀体的避雷器。(50)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片(压敏电阻)避雷器的主要工作部件,由于其具有非线性伏安特性,在暂态电压作用时呈低电阻,从而限制避雷器端子间的电压,而在正常运行时呈现高电阻。7.与测试有关的术语(1)1.2/50电压脉冲试在波前时间(从峰值10%升至90%的时间)为1.2μs,半峰值时间为50μs的电压脉冲。(2)Ⅰ级分类实验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μs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Iimp做的实验,最大冲击电流在10ms内通过的电荷Q(As)等于电流幅值Im(kA)的1/2,即Q=0.5Im。(3)Ⅱ级分类实验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μs冲击电压和最大放电电流Im做的实验。(4)Ⅱ级分类实验的最大放电电流
流过SPD的8/20us冲击电压的最大放电电流Lmax。用于Ⅱ级分类实验,它大于标称电流。
(5)Ⅲ级分类实验
用混合波(1.2/50us冲击电压和8/20us冲击电流)做的实验。
(6)8/20电流脉冲
视为波前时间为8us,半峰值时间为20us的电流脉冲。
(7)标准雷电冲击
30%-90%等值上升时间为1.2us,半波时间为50us的单向冲击。
(8)冲击电流
规定了幅值电流Lm和电荷Q的持续时间很短的非周期顺时电流。
(9)冲击电流发生器
产生冲击大电流的实验设备。
(10)冲击电流耐受能力
在规定的波形(方波、雷电和线路放电等)情况下,压敏电阻耐受通过电流的能力,以电流的幅值和冲击次数表示,亦称冲击电流通流容量。(11)冲击电流耐受能力在规定的波形(方波、雷电和线路放电等)情况下,压敏电阻耐受通过电流的能力,以电流的峰值和冲击次数标识,亦称冲击电流通流容量。(12)额定冲击耐压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设备能承受而不被击穿的一定波形和极性的冲击电压的峰值。(13)混合波发生器产生1.2/50μs冲击电压加于开路电路,同时8/20μs冲击电流加于短路电路。(14)击穿电压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绝缘体或实验发生击穿时的电压。(15)受试设备承受电磁兼容性(EMC)符合性试验(发射和抗扰度)的设备(装置、子系统或系统)。